服貿的心得,因涉及家人僅與個人朋友分享,不便轉貼謝謝。

民國60年代, 父親入選酪農培訓, 前往美國學習養牛與畜牧的技術, 回國在政府的輔助下, 成為中部酪農村的一員。印象中,父母365天都在工作,在零基礎下以勞力換取收入,努力的付出,除了為了將來的前景,也盡可能的在鄉村山野中,提供給幾個孩子生活的環境。

WTO的簽訂,零關稅與開放的市場,讓酪農業遇見非常大的危機,尤其是這些規模中小型的衛星牧場,昂貴的飼料、牧場或廠房設備的維持、人工的費用,付出去的減去收進來的資金,幾乎沒有獲利,有能力與退路的人轉行,許多沒有選擇的人,則只好苦撐,幾年下來,聽過不少為酪農生意賠上身體,或是跑銀行趕三點半的例子。幸運的人,則轉型經營起休閒農場。

受惠於姨婆的遠見,父親與另一位酪農,以共同的理念,將酪農轉型為觀光休閒業,然而,台灣當時遊樂園當道的風氣,這個產業是沒有先例可以參考的,從酪農業的先鋒轉變為休⋯⋯閒觀光的先鋒,其中的辛苦與冷暖,連當時身為學生的我們,也感受得到。土地的經營、建築物的建設、農產品與乳品的製造、畜牧的照養,父母是沒夜沒日的忙,幾乎沒有家庭聚餐與節日,多的是許多與父親工作有關的餐會,龐大的債務與大量的借貸,甚至曾經一度以為家庭要崩壞了,低潮期維持了好幾個年冬,社會休閒風氣的轉換,才讓事業有了一些成果。這樣的累積,在眼裡是有血有肉的,有淚有汗的,也深深見證了政府的政策對一個產業的影響。

如今的服貿,對產業的宣導與配套既沒有健全考量,也沒有與產業代表商研,【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、合資、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】,無疑是將一個產業的未來交付出去,未考量到業者的立場,產業面臨可能的削價競爭與土地買賣的問題,甚至更多可能迎接而來的問題。產業需要的是永續的經營,而不是眼前的獲利,或是給予什麼補助讓你畢生投入的心血化為句點。

今日需要的,不是解決學生,或是強調談判的信用與已經溝通的次數,更重要的,是面對這些確實存在的問題,擬出更好的措施與務實的協議,藍綠的利益與黨紀放一邊,協商出一個對台灣根本有力的協議,一個包含社會面、文化面、經濟面等各面向的內容,讓台灣人可以台灣人生存下去的未來,讓大家可以以台灣為榮的未來。
 
----- 天佑台灣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le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